常见问题
玻璃历史—中国发展概况
更新时间 2024-02-04 14:53 阅读
玻璃,古称琉璃,近世也称作“料”。从出土的玻璃器来看,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春秋末战国初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玻璃器,这枚具有外来式样的中国玻璃珠,反映了中外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情况。汉代玻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生产铅钡玻璃)、河西走廊(生产以铅钡玻璃配方兼用钠钙为助溶剂的玻璃)及岭南地区(生产钾硅玻璃)。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罗马、波斯玻璃器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玻璃减少。
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还没有象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对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判别依然有迹可寻,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其时代风格之下的。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玻璃系统,但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这一改变经三国、西晋、东晋的过渡在魏晋南北朝的中晚期才基本改造完成,并延续至后来的隋唐和宋代。所谓铅玻璃是指以氧化铅为助熔剂,并且不含氧化钡,也称为高铅玻璃;而以氧化钠为助熔剂的主要成分而不含钙的玻璃,称为钠玻璃,或碱玻璃。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玻璃器的一个大转折时期,在质地、造型、工艺等多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外国玻璃的大量输入,带动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这些重大变革在隋唐时代已趋于稳定发展状态,此件椭圆形玻璃瓶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型为中国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隋统一全国,内监何稠借助烧绿瓷的方法烧造玻璃,获得成功。唐代玻璃器零星出土,陕西临潼出土了玻璃果、玻璃瓶等器物,其器型都是中国传统式样,采用吹制方法制成。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出土玻璃器物,主要有玻璃葫芦瓶、花瓣口杯、壶形鼎以及玻璃饰物等。据文献记载,宋人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玻璃器皿极为珍重,出土于浙江瑞安的磨花玻璃长颈瓶就是从阿拉伯输入的。
隋唐时代玻璃器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陈设品、生活用具玻璃器的制作上,主要是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杯等。例如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瓶就是这个时期玻璃器的一个典型代表。
元代玻璃生产在宋、金玻璃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设立了烧造仿玉玻璃器的“瓘玉局”。明代的颜神镇是玻璃生产的重要基地,当地的民间玻璃作坊,以生产簪、珠为主。清代的玻璃生产,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仍以颜神镇为中心。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廷成立了玻璃厂,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玻璃器。清代玻璃器,绝大部分是造办处玻璃厂制造的。主要器物有炉、壶、瓶、钵、碗、杯、盘、尊等,颜色有白、黄、蓝、青、紫、红等30余种,还有套料、金星料、搅胎、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方法。其中,玻璃装饰艺术最重要的创造应是“套料”,也就是在白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另外,套料也有许多以彩色玻璃为胎。
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中国自己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代灭亡为止,一直烧造不断。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他们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玻璃厂的能工巧匠们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藉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并采用无模吹制和有模吹制等技法制造出了几十种类型的器物,同时还利用中西不同的艺术加工技法创造出了众多的工艺品种,尤其是经过碾琢的套色玻璃的出现,把玻璃的制造工艺提高到崭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玻璃工艺的辉煌成就。从制造档案和传世作品两方面可以看出,玻璃器制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乾三朝,嘉庆朝以后开始衰落,不但数量、品种减少,质量亦日渐下降。
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还没有象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对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判别依然有迹可寻,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其时代风格之下的。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玻璃系统,但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这一改变经三国、西晋、东晋的过渡在魏晋南北朝的中晚期才基本改造完成,并延续至后来的隋唐和宋代。所谓铅玻璃是指以氧化铅为助熔剂,并且不含氧化钡,也称为高铅玻璃;而以氧化钠为助熔剂的主要成分而不含钙的玻璃,称为钠玻璃,或碱玻璃。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玻璃器的一个大转折时期,在质地、造型、工艺等多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外国玻璃的大量输入,带动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这些重大变革在隋唐时代已趋于稳定发展状态,此件椭圆形玻璃瓶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型为中国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隋统一全国,内监何稠借助烧绿瓷的方法烧造玻璃,获得成功。唐代玻璃器零星出土,陕西临潼出土了玻璃果、玻璃瓶等器物,其器型都是中国传统式样,采用吹制方法制成。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出土玻璃器物,主要有玻璃葫芦瓶、花瓣口杯、壶形鼎以及玻璃饰物等。据文献记载,宋人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玻璃器皿极为珍重,出土于浙江瑞安的磨花玻璃长颈瓶就是从阿拉伯输入的。
隋唐时代玻璃器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陈设品、生活用具玻璃器的制作上,主要是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杯等。例如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瓶就是这个时期玻璃器的一个典型代表。
元代玻璃生产在宋、金玻璃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设立了烧造仿玉玻璃器的“瓘玉局”。明代的颜神镇是玻璃生产的重要基地,当地的民间玻璃作坊,以生产簪、珠为主。清代的玻璃生产,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仍以颜神镇为中心。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廷成立了玻璃厂,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玻璃器。清代玻璃器,绝大部分是造办处玻璃厂制造的。主要器物有炉、壶、瓶、钵、碗、杯、盘、尊等,颜色有白、黄、蓝、青、紫、红等30余种,还有套料、金星料、搅胎、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方法。其中,玻璃装饰艺术最重要的创造应是“套料”,也就是在白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另外,套料也有许多以彩色玻璃为胎。
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中国自己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代灭亡为止,一直烧造不断。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他们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玻璃厂的能工巧匠们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藉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并采用无模吹制和有模吹制等技法制造出了几十种类型的器物,同时还利用中西不同的艺术加工技法创造出了众多的工艺品种,尤其是经过碾琢的套色玻璃的出现,把玻璃的制造工艺提高到崭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玻璃工艺的辉煌成就。从制造档案和传世作品两方面可以看出,玻璃器制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乾三朝,嘉庆朝以后开始衰落,不但数量、品种减少,质量亦日渐下降。
- 上一篇:天然玻璃
- 下一篇:没有了